传统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充实和完善,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养生之义在于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通过祛病防疾,修身养生,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 在诸多的养生内容中,传统运动养生亦形成了以动静观为核心的理论、方法和运动形式。 形神兼养为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神为形之主,养生首重养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在人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调控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产生精神思维活动,统御神经系统,保证人在社会与自然场中作出适当反应。即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所以,传统运动养生针对神气的主导地位和特性,通过清静内守,保养精神,维持健康无病的完好状态,这与中国传统有机化生型自然观和重神轻形的思维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为神之宅,养生亦当保形。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宅宇,生命活动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传统医学认为胚胎发育过程中,首先形成组织器官,然后产生生理功能,最后产生精神意识,精神并非直接源于精气,而是产生于形体。即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形体不仅是产生生命机能,精神思维的基础,而且还决定着精神的状态。通过活动肢体,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可使形体得到调养,并使神有所依,方能养生保寿。 可见,中国古代形神观确立了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形神可分不可离,形俱而神生。形神兼养可实现人体生命机能的整体优化,是康强延年的前提和基础。 动静观是运动养生的重要特征。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出发,可分析动与静的各自养生作用。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务须养之以静;形属阴,易静而难动,故养形以运动为贵。其实质内容即是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可达形神兼养的目的。陶弘景亦论:能动能静,可以长生。 动以养形,以导引行气为要。动以养形是通过导引行气等运动锻炼形式,呼吸精气,流通营卫,舒筋健骨,滑利关节,以达强身祛病之功。早在《庄子·刻意》就有:吹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好也。其后,《子华子》云:“水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吕氏春秋·达郁》从生理,病理阐发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及致三国名医华佗进一步完善,并创立五禽戏,使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运动健身方法流传至今。 动以养形,亦应适度,以不损不伤为要。古代养生家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为止,应与自身相得为度。如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同时,养生体育应以防伤为本,凡超越身体之可能,皆当免除。对“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视伤血”等各种致伤因素亦当熟知,从而防伤,才是科学的养生体育之道。 以动养形的主要运动方式为导引行气。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长生可求。可见,导引行气(吐纳)都是以动养形之术。导引之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以保健体操和医疗体操为主体,通过适当的运动,疏通体内气血,使血脉流通,肢体柔软。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运动和仿生动作,主要表现为形体导引和意念导引两类。 |
图片资讯
精彩文章
热点推荐